创新创业课程
所在位置: 首页>> 双创教育>> 创新创业课程>> 正文
绿色创业:从生态系统到人工智能颜色
(发布时间:2019-06-06 09:26:42阅读次数:)

绿色创业:从生态系统到人工智能颜色

◆ ◆ ◆ ◆

绿色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开发能够实现未来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创造经济、心理、社会和环境多重价值的过程(Shepherd和Patzelt,2011;Dean和McMullen,2007)。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导向为绿色创业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契机(OECD,2017;Hall、Daneke和Lenox,2010;Cohen和Winn,2007)。正如绿色创业研究的代表性学者谢泼德教授(Shepherd)在2015年《商业创业学刊》(《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BV)建刊30周年时所指出的,创业活动既可能帮助也可能伤害其他人、社区和自然环境,而创业研究的重要动向之一就是学者们开始关注创业结果如何“利他”,包括生态创业和社会创业在内的、以可持续发展为诉求的绿色创业研究,为理解创业现象开辟了广阔领域。

一、绿色创业: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近十余年来,有关创业与可持续发展融合的讨论,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主题延伸到了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位一体”领域,涵盖了“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TBL)——经济繁荣(economic prosperity)、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 integrity)和社会平等(social equity)。其中,经济底线关注增加利润和投资分红等传统的商业责任,环境底线关注环境保护责任,社会底线则关注对社会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依据TBL原则,融合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实质就是从只关注经济底线转向同时关注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从而在已有商业创业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针对社会创业和生态创业等不同价值取向的创业实践的研究。经典研究成果(如Shepherd和Patzelt,2011)提出,应当从“什么应具可持续性”和“什么应得到发展”两个层面来探讨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主题,据此可以梳理出,具有可持续发展属性的创业活动,追寻的是创造未来产品、过程和服务的机会,关注于自然环境的保持、生活质量的保障,着眼于为个体、经济和社会创造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价值。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绿色创业(green entrepreneurship)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常见的表述名称还有environmental entrepreneurship、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和ecopreneurship等多种形式。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包括:绿色创业就是“识别、评价和利用经济机会的过程,这些机会出现于市场失灵状态下,有利于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而且与环境具有密切联系”;绿色创业关注的是那些把“未来”产品和服务带到现实当中的机会,绿色创业就是对这种机会的识别、创造和利用的过程,同时还包括由谁完成以及将会产生什么经济、心理、社会和环境结果等问题。总的来看,既有研究对绿色创业的理解基本一致,即整合商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分析企业创业活动,商业创业的核心是机会的识别与利用、目的是价值创造,而可持续发展是综合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位一体”实现企业成长。

据此,绿色创业强调对机会的识别与利用,目的是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不仅限于环境保护,还应该考虑社会和经济维度;不仅表现为非营利机构创造性的商业运作,也表现在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多重需求提升营利空间和竞争能力;不仅包括成熟企业出于绿色化目的而进行的内创业,也包括绿色新组织的创生;不仅关注开启和发展绿色新事业的新方法,也关注创造和传播绿色价值的新途径,是推动绿色创意在更广泛社会领域产生影响的新模式。关于绿色创业基本内涵的进一步解析,可以查阅《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评述》一书中的专题文章《基于创业与可持续发展融合的绿色创业研究》(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二、从绿色创业到绿色创业生态系统

JBV现任主编麦克马伦(McMullen)在2018年发表的研究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路,他以社会企业为对象,融合生态学经典理论,指出创业生态系统是揭示个体和组织创业活动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与其不谋而合,近两年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社会技术系统研究范式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Audretsch、Cunningham和Kuratko等,2018),都在强调创业生态系统在揭示创业本源和社会价值中的重要地位(Autio、Nambisan和Thomas等,2017;蔡莉、彭秀青和Nambisan等,2016)。

那么,绿色创业何以能从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化为创业者实实在在的行动,并最终创造出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底线的社会福祉?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导我们把视线转向一个核心——绿色创业生态系统(Gree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简称GEEs)。正是绿色创业生态系统,让创业者不是从轻重好坏等选项中做线性取舍,而是在与环境交互中将“看”到的机会转化为“做”到的新事业并创造出“好”的社会价值,同时,绿色创业生态系统也伴随创业者行动过程动态演变,最终推动区域创业活力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并协同发展。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为基于中国情境开展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也明确,要打造双创生态圈和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这些重要思想论述和政策举措,以及十九大以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迫切需要我国创新创业实践转型升级。

绿色创业生态系统,能够很好契合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协同,正是回应上述要求的解决路径。可以电影《流浪地球》喻之,创业生态系统是个“地球”,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是“阳光普照的地球”。绿色创业生态系统让创业星球不再流浪,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互促共进。

三、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背景

创业生态系统新近研究成果表明,尽管目前针对创业生态系统独特属性和动态机理的研究还有所欠缺(Roundy、Bradshaw和Brockman,2018;蔡义茹、蔡莉和杨亚倩等,2018;Spigel,2017;项国鹏、宁鹏和罗兴武,2016),并且关于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深入剖析和动态过程的系统提炼更是鲜见,但毫无疑问,从绿色创业生态系统视角解释和研究绿色创业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和途径(McMullen,2018;李华晶,2017)。当前,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开始在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中得到应用和关注(Autio、Nambisan和Thomas等,2017;滕堂伟,2017),这些研究交叉的共同之处在于,创业主体与其所处环境的资源要素在创业过程的社会互动中形成动态整体(Brown和Mason,2017),这也为解析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架构体系及其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分析脉络。

其中,一些研究从社会技术系统研究范式出发,关注绿色创业过程中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融合联动(Gibbs和O’Neill,2014)。针对创业生态系统,技术被视为推动系统形成的关键资源要素,而社会创新效应则可以反映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以及一定社会关系共演过程的重要评价主题(Audretsch、Cunningham和Kuratko等,2018)。针对绿色创业生态系统,部分研究文献也有少量涉及,围绕技术的动力作用和社会创新的价值结果提出了不同看法(Conti、Mancusi和Sanna-Randaccio等,2018;Shepherd、Patzelt和Baron,2013)。比如,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创业者对绿色技术的热衷其实源于积极的政策刺激,而那些非环境友好的行为则与创业者伦理问题密切相关。另一种相反的解释则认为,绿色创业的动力来自于创业者们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而那些非绿色的创业行为,更多地归因于制度环境的不健全。还有研究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条件下,探查创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独特价值,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对研究创业实现社会价值过程具有重要意义(Autio、Nambisan和Thomas等,2017;李新春、叶文平和朱沆,2016)。这些都为立足中国情境开展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现实背景

伴随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的兴起,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涌现了众多以绿色创业为源起的新企业,还有很多既有企业通过内部绿色创业努力实现“绿色转身”。例如,2019年2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5周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不仅持续推动了三地产业质量升级,还坚持推进三地生态优化联动。无独有偶,同样在2019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的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既是功能多样、产业集聚、设施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也是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绿色生态网络。这些实践经验和诉求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基于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实践开展创业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广阔前景。

令人沮丧的是,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绿色创业行动都能促进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不少创业者面对绿色机会时要么力不从心,要么熟视无睹,要么避而远之,要么背道而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作更多的思索:为什么创业者的表现会如此迥异?在绿色创业主体行动过程中,与环境中的什么资源要素进行交互?这些关键因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最终又如何影响创业者?毫无疑问,回答这些问题,单从创业者本身或外部环境一个角度来进行考察,是难以准确全面的,而绿色创业生态系统为回答创业如何满足更高水平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提供了思路,有助于从整体性和动态性揭示创业为什么以及如何能够“做好事(Doing good)”的发展规律。

五、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思路链条

依照上述理论和实践背景,我们可以认为,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其独特的属性特征,是环境约束条件下绿色创业主体得以契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诉求的核心所在。并且,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不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线性过程,而是多资源要素、多环节步骤彼此胶着的复杂状态,系统中的核心主体与所处环境进行交互,不仅带来经济价值,还能实现生态和社会价值。其中,技术助推(Nudge)使绿色创业生态系统从一种潜在可能涌现成为一种结构形态,成为绿色创业者与其他主体及环境之间主动和反复作用的根本动因,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则是绿色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异质性主体之间协同演化产生的重要效应,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迅速变迁和多元化使得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实践尤为重要。

由上可见,开展中国情境嵌入下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十分必要也大有前景。以创业生态系统作为核心线索,借鉴社会技术系统研究范式,在技术助推和社会创新之间建立一个对话框架,进行总括性情境研究,进而更加深入地挖掘和揭示绿色创业本质问题,有助于通过新知识的发现和创造推动创业理论的创新,积极响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诉求,为实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提供可参考的行动路线。正如1962年出版的被视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里程碑”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所倡导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期望技术和社会系统交汇下的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能为创业的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融合提供一些理论思路和现实方案。

六、人工智能创业是黑色还是绿色

谈到助推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技术,人工智能(AI)不容忽视。人工智能作为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NET2019公众号也专门开设“AI创业”专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交汇融合的相关问题。其中,AI专题文章“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城市:五年五城五色土”,就从区域空间视角简析了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城市特色及其可能的生态系统问题。那么,与绿色创业有交集甚至可以助推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人工智能,是绿色的吗?

在宣传报道中,人工智能的颜色通常是黑色的。比如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表演中展示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被媒体纷纷冠以“黑科技”;再如2019年8月马斯克的“脑机接口”项目Neuralink发布最新成果,也是招来一众“黑客帝国”“黑科技有多黑”的评价。源于动漫作品的黑科技一词,原意是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现在已经引申为超越人类传统认知的高新或超强科技,似乎更符合人工智能的颜色。

可是,人工智能创业者在做的事,却有不少是绿色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用于生态学领域,比如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解决方案,已经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水声分析,对了解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重要,从而为改善气候变化和水温变化提供服务。再如突破医疗健康难题、服务老人幼童、优化城市治理、提高安防水平,这些彰显社会价值和人文情怀的新技术产品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这么看来,人工智能带来的感官体验不该是暗黑色彩,更有可能是多姿多彩,包括象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

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纷纷应用于绿色金融、绿色能源、绿色供应链、绿色产业转型等领域,不少技术领域的创业者或企业也都有了颜色符号:乔布斯的黑T恤、周鸿祎的红上衣、马云的五彩针织衫,还有IBM的蓝色巨人之称、亨利·福特对黑色老爷车的痴迷,任正非则认为华为是灰色的,并提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那么,在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可能会引发另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人工智能及其创业活动的颜色辨析,意义何在?

七、一点哲学探讨

回答上述问题,不妨先回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逻辑命题之一“白马非马”。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提出的这个命题,看似狡辩,实则充满逻辑思辨,他希望推广的是一套逻辑规范。再来看看西方思想家对颜色及其相关逻辑问题探讨的启示。文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歌德从亚里士多德色彩观出发,思考并提出了颜色理论,既有一些主观的色彩观念(比如将绿色和红色相对应,认为绿色象征天和希望、红色象征大地力量),更有一些精准的实验发现(比如用仪器来制作出颜色)。

解析创业色彩还需要注意中国文化情境。冯友兰和楼宇烈等一些中国哲学家提到的,名家所反映的概念层面的逻辑分析与纯理性,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体系中的发展相对而言并不十分充分,比如楼宇烈在一篇文章写到,中国文化的传统并不把现象与本质、形而上与形而下割裂开来,与西方哲学有明显差异。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反映股市涨跌的颜色,中国和西方国家会是截然相反的。但是,这些哲学家也都强调中国哲学和文化有其自身特色和优势。

因此,助推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到底是什么颜色,还需要研究者和创业者一道共同描绘。评析人工智能创业的颜色,以及延伸绿色创业研究价值,颜色不只是一个修辞上的用法,背后还有诸多可供挖掘的理论问题,有必要融汇多学科(比如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物理学等)研究范式,通过理论交叉让创业研究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需要谨防出现“范畴错误(Category error)”,避免在属性研究上出现学者赖尔(Ryle,1949)指出的合成或分割谬误。

最后,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收尾也是展望。他对颜色语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八面体将颜色之间的逻辑规则进行直观而明了的展示,提出了一种依赖于颜色概念使用的更为开放的颜色学说,特别是针对逻辑命题与经验命题的界限进行了讨论,并这样提醒我们:“当我们被问‘红、蓝、黑、白这些词意味着什么?’我们当然可以立即指向具有这些颜色的事物,但是我们对这些语词的意义的解释的能力并没有走远。”

嘉宾分享

绿色创业的“名”与“实”

张慧玉

毫无疑问,绿色创业为如何满足环境、社会和经济“三重底线”需求提供了极佳的思路,这也必然促使这一概念成为创业界、商业界甚至整个社会都颇为关注的热门标签。

从绿色创业这一“标签”出发,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方面,如何彰显绿色之“名”?尽管信息沟通已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依然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不难推测,在社会创业、生态创业、可持续创业、绿色创业等相关概念出现之前,必然已经有许许多多的无名创业英雄尝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孤军奋斗,可能默默无闻,可能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却不为人知。试想,若他们能够把绿色的标签醒目地贴在头上,是不是会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那么,如何让利益相关者看到这一动人的颜色?

语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答案;并且,在信息高效传播的今天,这个答案可能格外重要。以怎样的语言来传递创业项目的绿色理念效果更佳?以何种途径来传播这些语言可以感染更多人?这些都是绿色创业者与研究者可以思考的问题。

当然,标签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思考:绿色,是否“名”“实”相符?不难发现,在利益相关群体绿色需求日益凸显的情境下,诸多企业(同时包括新企业与既有企业)都在尝试为自己贴上绿色的标签,这自然与创业者、管理者的绿色理念密切相关,但肯定也不乏各种工具性考量:在这个呼唤绿色的时代,绿色标签不仅能够获得政府与政策上的支持,而且能够迅速捕获投资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好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语言可能变成了双刃剑:可以彰显绿色,也可能造成有名无实的坏象。恰如“绿色”一词本身所带的隐喻意义,褒贬参半。对于创业者而言,如何让“绿色创业”名实相符,包括质和量的双重匹配,可能是比彰显绿色更核心的问题;而对于政府决策者而言,如何让利好政策真正服务于名实相符的绿色创业者、而不被有名无实者利用,则可能是一个颇为棘手但却至关重要的挑战。

资料来源:李华晶